如何开发学校语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校园文化资源做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以下的策略:

一、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学校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百科,是语文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教授阅读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图书室还可以建设电子阅览区,让学生在广阔的电子书海中遨游。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图书室可开展“每周新书推介”向全体师生推荐介绍新到的图书,培养了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兴趣。

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学习园地”“读书会”等,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现的校园景点中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设备设施,可以成为学生文娱生活、养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好素材。这些校园文化资源都能成为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按照语文教学的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观察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学校雕像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让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隐性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语文竞赛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3-6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每个单元都要进行必要的习作,习作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也有状物的,这些习作都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班级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达到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在校园进行美文诵读、讲故事、硬笔书法、作文等语文竞赛。通过竞赛,可以让学生在美文诵读中感受到美文诵读的节奏、品味美文诵读的韵律,在讲故事比赛中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笔书法比赛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感悟中华民族文字所蕴含的巨大的人文内涵,在作文比赛中锻炼学生的遣词造句、修辞、结构等习作技巧,进而提高学生高超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联网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儿童文学网》、《中国儿童网》、《小学语文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小学语文动漫课堂》等网站,品味既充满童趣,又富文学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开发学生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特长以及随机生成的一些信息纳入教育教学过程。

( 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执教者了解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圆明园中奇珍异宝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师重复讲解的重点,那么执教者就把重点放在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上。课堂上,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昔日的辉煌?”由此,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对学生优势特长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总在自已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优势特长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资源,也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优势特长,在学校成立了“朗诵兴趣小组”、“国学兴趣小组”、“播音兴趣小组”、“小作家兴趣小组”等文学小团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学习播音,如何练习文章写作,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团体文学活动中,理解中国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编撰校本教材

(一)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可以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编辑《小学生优秀习作选登》、《小学生优秀观察日记选》、《小学生自编童话故事集锦》,我们可以把这些集子装订成册,置于教室,供所有同学阅读,交流彼此写作经验,共享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二)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本》。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具有相当现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儿童生理阶段的特殊性。国学经典的句子,大多数短小、韵律,适应了儿童心理特点,通过诵读的反复刺激,有助于早期语言能力的开发,同时也打下文言语法与词汇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学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对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学习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看起来他好像学了并不懂的内容,看起来他真正记得的也并不多,其实这些将转变成一种“内隐记忆”,在心理背景中渐渐会产生作用。[2]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三字经》、《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献中节选适合小学生诵读及理解的内容作为校本教材,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强文化心灵的动力。

(三)组织学生制作校报。小学生爱画画,

也爱写字。他们的世界通过画画和写字体现出来。做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爱写字的特点,组织学生定期、分班制作校报,爱画画的学生在校报上画图,让爱写字的学生在校报上写字,让爱写作的学生撰写文章,共同完成校报。通过展示,发挥校报这种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磨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画与写”的课程。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过绘画把它描述出来的。古代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古“诗画不分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的天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上完《咏鹅》这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画出鹅的样子;如讲到鲸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鲸的描写,画出鲸的特点。“画与写”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兴趣,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诗”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要求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通过背诵,积累诗文中的词汇、句法、诗法,获得语言材料,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周一诗”活动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诵的诗词汇编成册,分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提前背诵,每周背诵一首,积少成多,周复一周,久而久之,学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诵的古诗,语文素养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积极开发学生资源,创造性地编撰校本教材,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吉林中学语文教材版本

吉林中学语文教材的版本根据不同年代和教学要求进行过多次更新和改版。根据翻阅资料得知,吉林中学在2001年至2018年期间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是以《语文》一书为主,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内容涵盖了现代文学、古代文学、鲁迅文学以及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等。

此外,该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不断更新和改版,吉林中学的语文教材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育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民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

二、 教学内容和要求(一)阅读1、 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

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 在新闻记者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 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肋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

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 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

学会利用其它工具和多媒体。

(二)写作9、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1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1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是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

(三)口语交际15、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重对象和场合。

16、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

17、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

18、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明了;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四)语文常识 19、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单句的成分(主、 谓、宾、定、状、补),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择、因果、假设、条件,限于二重)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20、了解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一般用法。

21、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

22、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

(五)课文 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也有适当比例,同时兼顾外国作品。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

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

每学年课文应不少于60篇。

(六)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

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读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

三、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一)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二)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五)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四、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

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为唯一的评估依据。

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

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

语文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五、 教学设备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初中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

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片、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云龙讲一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慢慢地发现、开采、渗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夯实文化功底,提升人文素养,提高鉴赏能力都有帮助,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云龙从汉字教学、古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经典诵读几个方面切入,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在小学阶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们广阔的文化视野及人文素质;有助于从小立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助于从小增强孩子们作为华夏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学习古诗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中,首句“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眼前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春天的景色里,杨柳都“醉”了,更何况极具灵性的人呢?就在这醉人的温馨的氛围中,在这早春的迷人的背景里,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奔跑着、嬉戏着,匆匆忙忙放起风筝。“儿童散学归早来,忙趁东风放纸鸢”,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在学生的脑海中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学习中领悟文化美。

很多古诗词中渗透着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例如王安石的七绝《元日》是一首欢庆春节的诗,此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千古绝唱。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时,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教学本诗时,我引导学生了解过年时古代人们有哪些风俗习惯,引发他们对各种风俗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了解中华古老的文明。例如:诗中有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说: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其中的“桃符”就很有渊源。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

古人云“幼志于学”,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人养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最佳时期。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人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诵读经典的意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诵读经典是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达到的目。

在诵读经典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经典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时,有些地方学生难以理解,一味地背诵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诵读前观看,生动的情节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他们更加愿意诵读。

在汉字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



在单元课后穿插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白蛇传》、《牛郎织女》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令人难忘。往往让人们摒恶从善,净化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如何打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品

这个话题涵盖的方面较多,分享一部分供参考:

语文精品课堂应该是精彩纷呈的课堂,是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力量和语文教师特有的情感动力的高校课堂,精品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师自己的课堂。精品是一个崇高的词,称得上是语文精品课堂的应该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经过精心提炼的最纯粹的语文课,二是语文教师智慧的结晶,是精心创作的精彩课堂,三是所上的课是可做示范的上乘课,四是体现语文课独特之处的最精美课。精品课堂是学生充分发展和充分展示的课堂,精品课堂也是语文教师自我发展与自我展示的课堂。精品课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体现现代语文教学观,教学设计就是为学习者精心设计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随时注意利用身边的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以灵活多样的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走进课程,自我体验、体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的思维个性飞扬。语文精品课堂是个性的课堂,是精讲、少讲,而让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多学的课堂。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如何开发学校语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校园文化资源做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以下的策略:

一、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学校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百科,是语文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教授阅读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图书室还可以建设电子阅览区,让学生在广阔的电子书海中遨游。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图书室可开展“每周新书推介”向全体师生推荐介绍新到的图书,培养了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兴趣。

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学习园地”“读书会”等,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现的校园景点中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设备设施,可以成为学生文娱生活、养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好素材。这些校园文化资源都能成为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按照语文教学的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观察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学校雕像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让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隐性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语文竞赛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3-6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每个单元都要进行必要的习作,习作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也有状物的,这些习作都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班级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达到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在校园进行美文诵读、讲故事、硬笔书法、作文等语文竞赛。通过竞赛,可以让学生在美文诵读中感受到美文诵读的节奏、品味美文诵读的韵律,在讲故事比赛中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笔书法比赛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感悟中华民族文字所蕴含的巨大的人文内涵,在作文比赛中锻炼学生的遣词造句、修辞、结构等习作技巧,进而提高学生高超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联网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儿童文学网》、《中国儿童网》、《小学语文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小学语文动漫课堂》等网站,品味既充满童趣,又富文学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开发学生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特长以及随机生成的一些信息纳入教育教学过程。

( 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执教者了解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圆明园中奇珍异宝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师重复讲解的重点,那么执教者就把重点放在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上。课堂上,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昔日的辉煌?”由此,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对学生优势特长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总在自已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优势特长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资源,也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优势特长,在学校成立了“朗诵兴趣小组”、“国学兴趣小组”、“播音兴趣小组”、“小作家兴趣小组”等文学小团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学习播音,如何练习文章写作,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团体文学活动中,理解中国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编撰校本教材

(一)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可以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编辑《小学生优秀习作选登》、《小学生优秀观察日记选》、《小学生自编童话故事集锦》,我们可以把这些集子装订成册,置于教室,供所有同学阅读,交流彼此写作经验,共享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二)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本》。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具有相当现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儿童生理阶段的特殊性。国学经典的句子,大多数短小、韵律,适应了儿童心理特点,通过诵读的反复刺激,有助于早期语言能力的开发,同时也打下文言语法与词汇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学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对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学习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看起来他好像学了并不懂的内容,看起来他真正记得的也并不多,其实这些将转变成一种“内隐记忆”,在心理背景中渐渐会产生作用。[2]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三字经》、《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献中节选适合小学生诵读及理解的内容作为校本教材,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强文化心灵的动力。

(三)组织学生制作校报。小学生爱画画,

也爱写字。他们的世界通过画画和写字体现出来。做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爱写字的特点,组织学生定期、分班制作校报,爱画画的学生在校报上画图,让爱写字的学生在校报上写字,让爱写作的学生撰写文章,共同完成校报。通过展示,发挥校报这种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磨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画与写”的课程。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过绘画把它描述出来的。古代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古“诗画不分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的天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上完《咏鹅》这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画出鹅的样子;如讲到鲸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鲸的描写,画出鲸的特点。“画与写”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兴趣,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诗”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要求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通过背诵,积累诗文中的词汇、句法、诗法,获得语言材料,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周一诗”活动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诵的诗词汇编成册,分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提前背诵,每周背诵一首,积少成多,周复一周,久而久之,学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诵的古诗,语文素养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积极开发学生资源,创造性地编撰校本教材,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吉林中学语文教材版本

吉林中学语文教材的版本根据不同年代和教学要求进行过多次更新和改版。根据翻阅资料得知,吉林中学在2001年至2018年期间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是以《语文》一书为主,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内容涵盖了现代文学、古代文学、鲁迅文学以及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等。

此外,该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不断更新和改版,吉林中学的语文教材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育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民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

二、 教学内容和要求(一)阅读1、 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

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 在新闻记者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 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肋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

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 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

学会利用其它工具和多媒体。

(二)写作9、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1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1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是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

(三)口语交际15、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重对象和场合。

16、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

17、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

18、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明了;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四)语文常识 19、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单句的成分(主、 谓、宾、定、状、补),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择、因果、假设、条件,限于二重)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20、了解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一般用法。

21、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

22、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

(五)课文 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也有适当比例,同时兼顾外国作品。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

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

每学年课文应不少于60篇。

(六)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

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读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

三、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一)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二)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五)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四、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

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为唯一的评估依据。

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

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

语文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五、 教学设备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初中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

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片、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云龙讲一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慢慢地发现、开采、渗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夯实文化功底,提升人文素养,提高鉴赏能力都有帮助,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云龙从汉字教学、古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经典诵读几个方面切入,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在小学阶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们广阔的文化视野及人文素质;有助于从小立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助于从小增强孩子们作为华夏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学习古诗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中,首句“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眼前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春天的景色里,杨柳都“醉”了,更何况极具灵性的人呢?就在这醉人的温馨的氛围中,在这早春的迷人的背景里,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奔跑着、嬉戏着,匆匆忙忙放起风筝。“儿童散学归早来,忙趁东风放纸鸢”,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在学生的脑海中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学习中领悟文化美。

很多古诗词中渗透着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例如王安石的七绝《元日》是一首欢庆春节的诗,此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千古绝唱。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时,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教学本诗时,我引导学生了解过年时古代人们有哪些风俗习惯,引发他们对各种风俗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了解中华古老的文明。例如:诗中有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说: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其中的“桃符”就很有渊源。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

古人云“幼志于学”,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人养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最佳时期。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人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诵读经典的意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诵读经典是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达到的目。

在诵读经典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经典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时,有些地方学生难以理解,一味地背诵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诵读前观看,生动的情节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他们更加愿意诵读。

在汉字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



在单元课后穿插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白蛇传》、《牛郎织女》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令人难忘。往往让人们摒恶从善,净化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如何打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品

这个话题涵盖的方面较多,分享一部分供参考:

语文精品课堂应该是精彩纷呈的课堂,是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力量和语文教师特有的情感动力的高校课堂,精品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师自己的课堂。精品是一个崇高的词,称得上是语文精品课堂的应该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经过精心提炼的最纯粹的语文课,二是语文教师智慧的结晶,是精心创作的精彩课堂,三是所上的课是可做示范的上乘课,四是体现语文课独特之处的最精美课。精品课堂是学生充分发展和充分展示的课堂,精品课堂也是语文教师自我发展与自我展示的课堂。精品课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体现现代语文教学观,教学设计就是为学习者精心设计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随时注意利用身边的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以灵活多样的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走进课程,自我体验、体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的思维个性飞扬。语文精品课堂是个性的课堂,是精讲、少讲,而让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多学的课堂。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