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

意思是: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啊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指某个人的真实想法被普遍知道或者有一种普遍的猜测。

这个典故出自中国汉朝末年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的大臣司马昭心怀不轨,要篡夺帝位,但并没有明说自己的想法。然而,后来他的计划暴露了,人们就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以下是五个例句:

1. 小李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意见,但大家都觉得他对这个项目不满意。可以说,小李的想法已经变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 在媒体报道之后,大多数人都认为公司股东们的动机是为了利益,这似乎是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情。

3. 我们都能感受到老板在生气,他竭力隐藏了自己的情绪,可实际上他的想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 当我们听到政客关于环保的立场时,我们都知道其中几分是为了选票。这是一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情。

5. 尽管欧洲俱乐部表示要推出超级联赛,但球迷们都在反对。他们的反对意见可以说已经变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源于哪个典故

约定俗成的词语,有寓言\典故及小故事才行,

以死谢罪,只不过是一个常用词组而已。要查它有啥出处,没有,这个词组只能表述一种行为。

有关“罪”字的成语,最熟悉的莫过于“负荆请罪”了。一提起,大伙马上想到《将相和》,廉颇背负着荆条给蔺相如请罪认错来了,分工不同,保赵国安全,既要武将,也要文臣,赵王赏赐份量有轻重,爱卿们功劳也有大小,切莫居功自傲。您回头一看,典故人人乐道,“负荆请罪”不是成语才怪呢。

成语字数也不一定只是4个字,从两个字到三个字到多个字,都有。

比翼,推敲,破天荒,欲速则不达,吃一堑长一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怎么就越来越长了呢?

平时多积累,必受益匪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读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故事的感受

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