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于1940-1950年间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和内心冲突,埃里克森把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种引起的紧张和冲突的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进而根据个体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该理论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都存在特定的心理危机。第二,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导致人格形成的两个极端,成功的一端形成积极的品质;不成功的一端形成消极的品质,出现发展的“危机”。第三,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品质,避免消极品质。第四,现代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适应甚至失调所致。

虽然埃里克森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师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但该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还是存在区别的,概括起来其中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人格发展的驱动力不同。弗洛伊德强调性本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儿埃里克森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此,埃里克森把自己的人格理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用以区别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阶段时期不同。弗洛伊德讲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跨越的时期更广,包括整个人生,共分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8个月,口欲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肛欲期)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羞怯;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4岁)亲密对孤独;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4-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口诀

信婴儿、早自主、前主动、龄自卑、同青年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

帮助处于学龄期的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学生总是在努力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但他们马上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学生一旦被划入低水平组或被评为差等级,他们就很快失去了最初对成功的期望,这将可能导致颓废。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他们一般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这一原理意味着: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绝不应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要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有哪些呢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信任感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一阶段体现着“希望”的实现。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对于初次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婴儿而言,对于这个陌生的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满足他的需要有着本能的敏感。如果可以获得成人的精心照顾和保护,那么便会逐步建立起对周围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反之,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并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外界的人和事乃至这个世界都充满了内心的疑虑。信任感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基础。

(2)儿童早期(1-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快速发展,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凡事都想亲自尝试,并藐视外部的控制。“让我来”、“我不”成为此阶段儿童的口头禅。因此,此时的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开始出现,出现了“第一个反抗期”。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反之,如果限制过多、指责或者惩罚过多,便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埃里克森认为,自主感在人格中形成了“意志”的品质。

(3)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那么将来会为他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这一阶段,主动性形成了人格中的“目的”品质。

(4)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此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他人共处,儿童必须勤奋、努力。如果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埃里克森认为,勤奋感是人格中的“能力品质。”

(5)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所谓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产生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如果个体在跨入青春期之前,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就容易在这一阶段实现自我同一感。否则,就容易形成“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6)成年早期(18-2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爱是“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年轻人在此阶段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反之,就会产生孤独感。例如很多人可能经历了很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亲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令人愉快,但如若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严重滞后。

(7)成年中期(25-50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此阶段,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关怀下一代和对社会发挥创造力的愿望最旺盛的时期。繁殖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也可以通过关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获得繁殖感。没有繁殖感的人,就会体验到发展的停滞感以及人生的无意义感,将成为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失去关怀他人的热情。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败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当老人们回顾过去,如若感到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就会产生对生活的完善感,从而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反之,那些对过去生活感觉不满的人,往往内心会充满失落感,从而带着绝望和惧怕走向死亡。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哪几个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第二阶段:儿童期(2~4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第七阶段:成年期(25~50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第八阶段:成熟期(50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

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

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