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简介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

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

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

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

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

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

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

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

》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

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

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

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

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

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

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

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

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

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

《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

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

》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

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

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

《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

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

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

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

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

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

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

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

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

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

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

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

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

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

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

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

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

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

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

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

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

”,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

”,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

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

、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

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

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

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

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

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

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

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

,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

》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

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

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

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

《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

《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

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

,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

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

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

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

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

(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

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

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

》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

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

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

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

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

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

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

,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

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

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

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

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

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

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

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

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

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

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

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

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

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

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

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

《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

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

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

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

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

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

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

世亦称“隐侯”。

南齐书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

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

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

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

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

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

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

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

二十四史成书顺序 扩展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计3217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成书顺序 扩展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沈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成书顺序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