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比孔子大几岁

苏格拉底比孔子大约早了50年左右。 

详细介绍:

苏格拉底(Socrates)生活在公元前469年至399年之间,是古希腊哲学家、雅典市民,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和教学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强调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真理。

孔子(551 BC-479 BC)则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时间上来看,苏格拉底比孔子要晚一些。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而孔子则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5世纪初。因此,苏格拉底比孔子大约早了50年左右。

虽然苏格拉底和孔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但都成为了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

孔子和苏格拉底谁大

孔子去世九年后,苏格拉底才呱呱落地。这样算起来,孔子比苏格拉底大了整整82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人文学家,教育家。也是西方古典哲学的鼻祖。他一生涉猎广泛,虽然没有留下著作传世,但他的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经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其他古典哲学家们的转述广为人知。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异同

一、相同点

1. 喜欢教育但不写书,孔子、苏格拉底最相像的就是,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又都不著书立说,子曰“述而不作”是也。所以他们的思想都是自己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2. 承认自己无知,苏格拉底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承认自己一无所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来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抛弃成见,重新展开思考. 子也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也是。认为自己一无所知,遇到求问,只是叩其两端,以揭开本来就有的答案。

3. 重视名,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应是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分别不同的名词的不同的涵义. 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之前,也总是首先挖掘概念的含义和本质,让人们从认识事物的具体层面上升到一般层面.

4. 类比归纳,孔子是善用类比法的人:“举一反三”、“一以贯之”、“触类而长之”、“闻一知十”;苏格拉底在这方面也很厉害,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将归纳法归功于苏格拉底。

5. 使命感,孔子在被人包围陷入危机的时候说“天之将丧斯文也,没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末畏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苏格拉底也同样有强烈的使命感,把自己比喻成“牛虻”他把自己和政府作对,在法庭上他说:“不管你们是不是释放我,我都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虽万死而犹不改”

二、不同点

1. 政治态度,孔子处于封建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

2. 德性为首与知性为先,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3. 偏感悟与重逻辑,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而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

这样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观念的区别感想

1.维护与批判现存制度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

2.德性为首与知性为先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

3.偏感悟与重逻辑

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

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

这样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

4.尚贤与爱智

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

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似性:

1.教育对象

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但孔子具有君重民轻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苏格拉底则不然,他认为人人都需要获得知识,那是神所赋予的。

2.教育内容

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他们都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重要内容。

在个体道德修养方面,都是注重身体力行、节制自律。但孔子的德以礼为基础,而苏格拉底的德是以法律与理性的至上精神为基础。

3.教学手段

开创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更是现代西方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文化理念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所以在汉文化领域,无论战争怎么打,谁最后统一,中国的版图就是那么大。致汉朝董仲舒等人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扭曲了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儒家变为奴化国人的工具,儒学就此失去其成长的生命力。

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火种。

欧洲是贵族分封,国家版图变化不停,没有向中国一样实现大一统,所以苏格拉底的学术继承者不需要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富有生命力。欧洲统治阶级没有意识到文化导向的作用,所以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是统治阶级的悲哀,但却是欧洲人的幸运。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