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给谁过的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龙舟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抗击邪恶、保护生命和瘟疫而举办的。

据传说,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君主秦王政得知南方的一种瘟疫可以传染到秦国,便命令士兵去捕捉这种瘟疫。当时,楚国的大臣屈原也在担忧疫情,于是提出建议:每年五月五日至七月七日在此期间举行龙舟竞赛以纪念消灭瘟疫、保护生命的好处。秦政接受建议,便下令全国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1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著名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2 据传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政治家和诗人,曾担任楚官,但后因政治斗争而遭流放。
他非常痛心国家的危局和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辗转征求意见,撰写了《离骚》等著名篇章。
最终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西子湖畔投江自尽。
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赛龙舟,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3 这个故事不但体现了屈原为国家忠诚的精神,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精神,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重要节日。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

端午节为什么要祭拜屈原

端午节要祭拜屈原的原因

 (1)、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2)、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

(3)、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屈原与端午节启示

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通过屈原的故事,我学到了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是坚持真理的精神。从政期间,屈原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表达了坚持真理的的无私无畏。流浪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同时,在流放期间他还写就了《天问》一书,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再次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宁死不屈的精神

端午节的形成最早与哪个节气有关

与夏至有关。

与“夏至”节气有对应关系 起先并非吉祥节日

说到端午节,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为祭祀屈原而来。但在高巍看来,端午节的产生并不是这么简单。他介绍,中国的很多节日与节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端午”与“夏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夏至’提醒人们高温到来,在阳光雨水充足、有益于农作物生长的同时,蚊蝇开始滋生,疫病流行。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后,便有意识的在‘夏至’之前选择一个时间节点,举行一些活动来提醒大家注意防病”。

由于过去人们认为数字“五”不吉利,因而五月是“恶月”、“五日”则是“恶日”,因而五月初五被最终选定为提示大家趋利避害的时间节点,并逐渐形成不少民俗活动。民俗学者萧放也表示,端午节在传统社会也并非良辰吉日 “早在汉代,人们为了驱邪避害会采取许多措施,‘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节日主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端午节的不少民俗活动的实际可操作性都很强。”高巍进一步解释,过去人们会在小孩的额头等位置抹上雄黄酒,北京地区会在院门悬挂钟馗像辟邪,“那会儿家家‘兰汤沐浴’,即在水中放入草药洗澡,都是为迎接高温高湿可能带来的疾病做准备,也是给人们提供一种心理支撑。”

“古时端午节很多习俗都非常生活化。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有趣有益的民俗活动逐渐失落了。”高巍认为,这就需要政府大力倡导、逐渐恢复一些在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的民俗,“比如倡导人们画扇面馈赠亲友等等,才能逐渐感受到我们与端午节的密切关系,回归本源。”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