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竹子阅读题及答案


  竹子

  蒋勋

  去年秋天在院子四周种了一圈竹子。

  种竹子的时候,很多人告诉我竹子长得很快;我便幻想着竹子丛翠萧森的模样,十分自得。

  竹子并不如想象中长得那么快。

  也许是移种时伤到了竹根,种下去没几天,叶子便蜷缩如针,颜色也从青绿转得焦枯了。

  我担心起来,每天一桶水一桶水浇下去,企图挽救着颓败的局面。

  入秋之后,恰巧是山上的干季,雨水也不见一滴,逐渐加强的东北季风却凑热闹似的吹起来,只要一天松懈了不浇水,土块便干硬如石,露出一幅顽强不合作的姿态。

  后来种竹子的老陈帮我想了个法子,在种竹子的地方挖下一道高低不同的槽沟,拉了一条长皮管,浇水的时候,只要接上皮管,水流入槽沟,便自动随地势高低分布到各处去了。

  这个法子省了我不少力气,常常接上水管,悠闲站在一边,看水脉脉流走,仿佛又见到不久之后修竹丛篁满眼的景象,十分满意起来。

  但是,竹子依旧日甚一日地萎败下去了。

  起初是叶子掉落殆尽,后来,连根干的部分也开始枯黄,甚至变黑,长出霉点,整个败腐,只要轻轻一摇动便断落了。

  我对竹子不再有当初的热烈幻想,有时竟也好几天不浇水,不去理睬它们。

  冬天山上的季候萧条冷肃,树梢四处都是呼呼的悲风。我从办公室回到宿舍,也便关起了门,读书画画,几乎忘了这批新种的竹子。

  天气好一点的时候,为了晒太阳,还是会走到院中去,也顺便看一看竹子的动静。

  大部分的竹子还是光杆一支,也不抽芽,也不长高,也不再生发新的叶子。

  但是,槽沟的附近,也许因为长期给水浇灌,土质湿润,倒密密长起一片杂草,茂盛得几乎把毫无动静的竹子也掩没不见了。

  我又起了对竹子的保护之心,便动手开始除草了。

  除草比浇水轻松,但是麻烦也不少。

  大部分的杂草(这样称呼它们实在有点抱歉),似乎知道自己是不受欢迎的角色,为了防备被拔除的命运,便都长着尖锐的钩棘针刺,或者毛毵毵的一球,只要一碰,不是弄伤了皮肤,就是粘带在裤脚袖口,弄得一身痛痒不堪,要花许多时间才能清除干净。

  “杂草”中包含着一般人熟知的含羞草。

  含羞草繁殖蔓延都很快,开粉红色小绒花,一朵一朵,像戏台上刀马旦头盔上毡毡的绒球。但是,只要一触碰,它们便即刻闭缩了,一副“你不必碰我”的模样。但是,含羞草在害羞娇弱之下却隐藏着厉害的武器,只要你动手拔它,便即刻满掌心的细刺, 而且常常断在皮下,要用针细细挑出。

  我与这些“杂草”奋斗了一个冬季。

  春天转暖以后,杂草的繁殖蔓延更为快速旺盛了,我一面拔除着,一面也不禁诧异敬佩,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这大地之中,使每一个看来微不足道的生命那样努力生长。

  我想起了我极喜爱的一首真德秀的宋诗:

  草枯根不死,春到又敷荣。独有愁恨在,非春亦自生。

  而我的竹子,也在那旺盛的杂草掩盖下抽出了新芽。真的是一枝细细的新篁,青翠、发亮、俊挺而又妩媚,仿佛知道有人等待它的来临,有人对它宠爱眷恋。

  杜甫有名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奇怪,杜甫为了眷爱“新松”,便痛恨那竹子,而我,却恰恰相反,为了这些竹子,痛恨其他的植物,视之为“杂草”了。

  这世上岂真有该受人痛恶的“杂草”呢?

  我所爱的只是竹子,而这春天与大地,却担待养活着每一种生命啊!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我”种下竹子后,为它做了哪些事?(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但是,只要一触碰,它们便即刻闭缩了,一副“你不必碰我”的模样。但是,含羞草在害羞娇弱之下却隐藏着厉害的武器,只要你动手拔它,便即刻满掌心的细刺, 而且常常断在皮下,要用针细细挑出。(2分)

  ②而我的竹子,也在那旺盛的杂草掩盖下抽出了新芽。真的是一枝细细的新篁,青翠、发亮、俊挺而又妩媚,仿佛知道有人等待它的来临,有人对它宠爱眷恋。(2分)

  小题3:结合文意,分析“这春天与大地,却担待养活着每一种生命”的深刻含义。(4分)

  小题1:①每天一桶水一桶水浇下去。②挖槽沟,拉皮管。③有时看一看竹子的动静。④与“杂草”奋斗了一个冬季。(各1分)

  小题2:①通过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含羞草娇弱的外表下有厉害的武器,写出了含羞草的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作者拔除这些“杂草”的不易。(2分)②尽管杂草旺盛,竹子的新芽依然生长得很好,作者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他对竹子期盼已久,对竹子格外喜爱。(2分)

  小题3:这句话在文末点明题意(1分):个人对事物是有所好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与喜好)(1分),但是自然界万事万物每一种生命都是平等的(自然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或旺盛的生命力)(2分)。

五年级阅读题及答案

黄果树瀑布五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  )在奏鸣、在轰响。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  )般的瀑布,仿佛一伸手便可撩过来拭脸似的,它跃入涧底激起的(  )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挂得那么长,但远比它宽阔,所以气势十分雄壮。当年徐霞客描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其描写得准确形象,令我们叹服。

  1.文段是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来记叙的。

  2.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联系上下文,将恰当选项的序号填到文中括号里。

  A.烟雾   B.白帘   C.珍珠   D.千百架低音提琴   E.无数支铜号

  3.把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句子画上横线。

  4.把描写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5.除了运用比喻,作者还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将黄果树瀑布与________瀑布进行比较,突出了黄果树瀑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游览

  2.D B A

  3.“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4.“至谷底……烟雾般的水珠”。

  5.对比 庐山 宽阔 气势雄壮

五年级阅读题及答案

夹竹桃季羡林阅读题及答案五年级

夹竹桃阅读答案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⑾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兄弟)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⑿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1962年10月17日)


1、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如果将第2自然段第一句中“一盆是红色的”和“一盆是白色的”的前后位置调换一下有什么不好?


2、第3自然段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第4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又哪两种?


4、找出第4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句子。


5、文中作者对夹竹桃的感情变化过程的特点是怎样的?(答案不超过10字)


6、本文写夹竹桃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哪两个地方的夹竹桃?找出一处属于略写另外一些地方的夹竹桃的句子。这样处理详略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来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1.作者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很多“妙处”,结合全文概括这些“妙处”。


2.具体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3.文章多处使用了衬托的手法,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古人多从人格品性的角度来写夹竹桃,如沈与求的“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夹竹桃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①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②有趣。③有韧性。④引起童年的幻想。⑤见证了“我”的成长。⑥见证中缅人民友谊。


2.句式整齐,使语言具有整饬之美:“嘟噜”一词的使用,具象而传神地写出花的繁盛和生命力,口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风趣多变。


3.第一处:以院内诸花衬托夹竹桃。院内诸花虽美不胜收,却开开落落,衬托夹竹桃从春到秋,长开不败的韧性。


第二处:以他乡的夹竹桃衬托家乡的夹竹桃,表达自己对家乡夹竹桃(或“家乡”)的留恋。


第三处:以蒲甘古城的荒寒衬托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中缅人民的友谊。


4.作者的角度与古人不同,作者对夹竹桃的书写是从自己的独特生活经验——对夹竹桃的想象、幻想、记忆以及对这生活经验的思考的角度写,这样写,取材“真实的身边琐事”,有真情实感,能打动读者,“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

五年级阅读题及答案

圆明园的毁灭五年级阅读理解答案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1)作者通过对圆明园生存历史的叙述,表达了对祖国文化遭受损失的惋惜,并上升到了对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痛惜,还有对外国列强盗窃、破坏艺术瑰宝的行为的憎恶之情!

(2)读描写圆明园的美景时,要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英法联军侵华时,要读出愤恨的语气。

五年级兔子节选阅读题及答案

兔子

  你喜欢兔子吗?它可可爱啦!不过胆子太小了,要是有很多人站在旁边,它就会无所适从了。

兔子身上雪白雪白的,远远看上去像一团会动的棉花。它有个不大不小的头,头上有两只长长的耳朵。我想:这耳朵准是很机灵的,不然它会被别的动物吃掉。兔子头上还有两只红红的眼睛,一个扁扁的鼻子,一张小小的三瓣嘴。它有四只有力的脚,而且前面两只脚短,后面两只脚长。每只脚上长着五个尖尖的脚趾,看上去倒挺锐利的呢。兔子尾部有一条又短又小的尾巴,正如俗话说的:“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兔子最爱吃青菜,吃起来还美滋滋的呢。可是有个缺点,就是不爱吃菜梗。它吃完了青菜,就耸耸毛,然后用脚去抓抓脸,算是“洗脸”。过了一会儿,它就闭起了眼睛,开始养神。

你看兔子多可爱啊!

1.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概括第二段段意。

2.在文中用“____”画出写“我”内心活动的句子。

3.用“√”在括号内选择作者观察兔子外貌的正确顺序。

A.从头到尾(   );B.从整体到部分(   );C.从局部到整体(    )。

《兔子》答案

1.第一段:“你喜欢兔子吗……它就会无所适从了”

第二段:“兔子身上雪白雪白……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段意:写兔子的外貌。

第三段:余下的皆是。

2.我想:这耳朵准是很机灵的,不然它会被别的动物吃掉。

3.B(√)

五年级阅读题及答案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