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处】     《三十六计》:“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调虎离山”。

【解    读】     该成语的意思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岗。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东汉末年,刘氏皇族没落,天下群雄四起,各霸一方。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少年英雄,孙坚的儿子孙策,虽然年仅十七岁,却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想向北进攻,试图夺取江北卢江郡。

孙策:“如今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当时占据卢江的军阀是刘勋,这人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我应该智取,想什么办法好呢?”

于是,孙策和众将商议,想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孙策:“大人,您是最棒的人呀!”

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十分得意。上缭一带属富庶之地,刘勋早就打算夺取,如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就不再有后顾之忧,决定立即发兵上缭。但受到部将刘晔的极力劝阻,刘勋根本听不进去。刘晔:“大王,不能轻信孙策的话呀,这孙策年纪轻轻,却英勇无敌,智勇双全,此次不知有何阴谋。”

刘勋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派人时刻监视刘勋的行迹,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已然空虚,心中大喜。

孙策:“老虎已经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孙策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准备撤离上缭。这时,刘勋留守卢江的下属来哭诉:“将军,不好了,孙策这个坏小子趁您攻击上缭,城内无人,就带领军队攻占了卢江,咱们回不去了……”

刘勋听到,睚眦欲裂,气血攻心,差点从马上摔落下来,此时他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中了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只可惜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调虎离山的成语故事 扩展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计”中的一计。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才可以取胜。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

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凭借长平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屡次挫败秦军。

秦国把坚守长平关的廉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精心策划了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了疑心,将廉颇撤换下来,派去了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将白起为了引诱赵括离开长平关,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后退走。赵括求胜心切,轻易杀出长平关,出城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白起将赵括的40万大军断成两段,分而制之。

赵括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援兵。其实援兵早被白起悉数全歼。赵括在营垒里苦等了40余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秦军故意网开一面,引诱赵括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轻易离开营垒,再次进入秦军的埋伏圈。这一次赵括回天无力,全军覆没。

在这里,秦军三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第一次用反间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攻的长平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