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句话的作用和含义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是赞扬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保存抗日力量的高尚品质是最好的.

①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写采蒲台的苇来写英勇的人们,所以,“苇”不仅指生长在苇塘里的苇,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抓住了它的象征义就抓住了“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的弦外之音。②该句处在段首,一般来说,处在段首的句子有两个作用:一是总领下文,一是承上启下,我们应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采蒲台的苇好句子赏析

文章贵在出奇制胜,孙犁的《采蒲台的苇》便如此。初读它,感觉真是有点矛盾。一方面,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文字质朴,明白如话;歌颂抗日军民英勇无畏的主题,也并不新鲜。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被打动了、感染了,要不,何以那随处都是的苇,那“倒在冰上”、“血冻结了”的“他”,宛如挺立在眼前? 何以那“沙着嗓子”喊出的“没有! 没有!”会轰响在耳畔?于是,我们蓦然想起了古人说过的“看似寻常最奇崛”,饶有兴趣地寻觅其艺术魅力的奥秘。

“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艺术论》)这句话,是对艺术特征的一种概括。《采蒲台的苇》在根本上,是以炽热至真的感情征服人的。写景状物,叙事写人,无不如此。

齐越节采蒲台的苇赏析

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写和歌颂战争年代与人民共同经受了炮火洗礼的芦苇,这就赋予了“苇”以强烈的象征意义。

也就是说,这里的“苇”,实际上已成为白洋淀人民不屈精神的写照。作品结合描写并歌颂“苇”,烘托和赞美白洋淀人民的精神品质,使人感到既亲切真实,又富有地方色彩。

文章开始,先写白洋淀“苇”和人的关系。白洋淀的“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简要概括采蒲台的苇哪两个抗日故事

《采蒲台的苇》以作家孙犁所做的诗体小说。该小说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以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

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采蒲台的苇概括主要内容

《采蒲台的苇》的主要内容:文章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人们依靠苇生活,人们的生活与芦苇的密切关系,以及12名妇女掩护干部和1个男人宁死都不出卖抗日队伍的事迹。作者孙犁。

文章开篇就写到白洋淀到处是苇,人们依靠苇生活,点出了芦苇在白洋淀的平凡与普通,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与芦苇的密切关系。接着文章介绍了芦苇默默奉献的品质以及纯洁清白的品格,由此作者转换笔锋,由物写到人,简略几笔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文章结尾完成了对主题的升华,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语,更是让人振奋,“没有!”,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表现了那个男人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句话意蕴深刻,震撼人心。整篇文章过渡自然,结构紧凑,字里行间又充溢着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达到了人与苇的完美结合。

在文中,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更是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勤劳勇敢的白洋淀妇女在面对敌人时那种冷静与无畏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当地老百姓智慧的赞美和歌颂。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