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要概括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身体。为了寄托哀思,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端午吃粽子有什么寓意呢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糵”,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你能简短的说一说吗

关于粽子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吃粽子纪念屈原。但其实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进化史。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端午吃炸糕的由来


1. 端午节吃炸糕是一种传统习俗。
2. 据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噎住他的尸体,就在江里投放了糯米饭和菖蒲叶,后来这个习俗演变成了吃粽子和炸糕。
3. 炸糕是一种用糯米粉和豆沙为主料制成的小吃,口感软糯,甜而不腻,因此成为了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为啥端午节要吃粽子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吃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起源于民间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古代,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为忠诚于君王而被流放,后在五月初五跳江自尽,以维护他的誓词。为了纪念他,当地居民纷纷祭祀、悼念,在江边撒米、放龙舟、燃香草、食粽子等,以示对他的怀念和敬仰。因此,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中国端午节传统的食品之一。

另外,粽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象征性的含义。五月初五正值初夏时节,是各种疾病流行的季节,而粽子里面包裹的糯米、红枣、豆沙等食材具有驱邪、防病的作用。因此,吃粽子也是为了祈求身体健康、安康平安。

总之,吃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源于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同时也具有驱邪、防病的意义。

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和寓意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如今的端午节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也一直延续至今,盛行不衰。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