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名句及它的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如下:

破山中贼眼,金鳞开五岳。  

愿此身常为,诸圣除垢月。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常建所作的,是一首写禅宗精神的现实题材诗。其中的名句“破山中贼眼,金鳞开五岳”表达了诗人常建对禅宗匿名修行经验的赞美。在佛教禅宗中,常有隐匿禅修之说。也就是说,禅宗修行者应该隐姓埋名,避免因名利心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所以,“破山中贼眼”中的“山”即指“佛陀”,“贼眼”即指凡夫俗子的眼睛,意指凡夫俗子无法看到“真理”的本质,“金鳞开五岳”中的“金鳞”则象征着禅宗的终极境界——佛性,也即觉性、真理、智慧,能够破除众山困扰,通达彼岸、涅槃境界。常建在此句之前,用“破山”形象地说了禅宗的境界,而此句则通过“金鳞开五岳”来表达禅宗境界的本质内容,构成了一首既意蕴深厚又形象美丽的唐诗。最后一句“愿此身常为,诸圣除垢月”,则表达了诗人常建想以自己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来追寻佛教的真正境界,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自身潜能彻底的发掘和无悔的追求。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中的悦空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颈联的诗眼赏析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

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悦和空两字妙处

“悦”、“空”是"诗眼”.“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诗文解释

解释一: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磬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解释二: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