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什么是格物致知

在这篇文章中,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作者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他对传统的格物致知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提出了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应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该文章已被选入八年级语文课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效果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语言风格

语言简朴通俗。多用口语,如话家常。举事论理,简洁朴实。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全文结构

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段首句承上启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

现代普遍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它是《大学》的核心内容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和基础。格物致知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诠释,其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最终从道德功夫论的角色演变为以研究客观事物为目标的科学。它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问题,体现了人对世界、对自身的认识。同时,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精神对当下的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例句及其语言技巧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只不如足见之.--刘向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