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在夏天是怎么制冰的呢

下面是一些古代制冰的方法:

1. 冰窖法:在地下挖一个深坑,在坑底放上秸秆或稻草,再将清水倒入坑中,让水自然结成冰。为了保持冰窖的低温,还可以用泥土、石灰等材料对冰窖进行包裹。

2. 阴凉法:在阴凉处悬挂一个大口布袋,并在布袋内放入湿毛巾,让空气流通便可使湿气迅速散发,达到降温效果。当气温较低时,湿度较大的空气就会在毛巾上凝结成水滴,甚至结成小冰块。

3. 水淋法:利用夜间气温较低的时机,将薄水淋在亭台、楼阁的雕花竹排、瓦片上,让水自然结成冰,既防止过多水分浸渍建筑物,同时也达到了制冰的目的。

4. 冷藏法:使用深山洞穴或地下室等较为阴凉潮湿的地方,将食物或饮料放入其中,便可以保持其凉爽。

古代是怎么制冰的

古代制冰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冰窖藏冰,另一种是硝石制冰。前者顾名思义就是在每年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冰块,并将其打磨成四四方方的形状以便于保存。打磨好之后就将冰块运到冰窖中码放整齐,等到夏天的时候再取冰使用。不过冰窖建造耗资大,所以一般都只有宫廷和部分官府才有建设,民间虽然也有冰窖,不过大多是当地豪绅建造的商用冰窖。

第二种方法硝石制冰,在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了大量硝石,并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不过这种方法一般运用在民间,因为宫廷中用冰量一般都较大,用硝石制冰明显不合算。而且硝石还有一种来源,在低温的墙下通常会发现它覆盖在地面和墙脚,并且颜色如霜,所以又称"墙霜"。

古人是用什么来造冰

我国储藏冰块的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使用的记载。过去的冰窖分为官窖、府窖和民窖。最多时全北京城共有20余处冰窖。如紫禁城内靠北城墙一侧的隆宗门西冰窖、北海雪池冰窖、什刹海前海南沿的恭王府冰窖等等。这些冰窖冬季储冰,暑期出冰,春秋两季也少量地储存肉类、果蔬,而且它的保鲜效果甚至优于现代机器制冷的冰箱和冷库,可谓四季不得闲。

古代人的冰块哪来的

古代的冰块靠存。


大明湖畔是国内制冰业发展比较早的地方。每年冬天,在大明湖水完全冻结的时候,大明湖附近(北岸较多)的几个村子的村民就开始准备存冰,冰是存在事先挖好的地窖里。


地窖下面铺上草毡,趁三九天,大明湖冰结最厚的时候到大明湖里去切冰块,然后一块一块得从下往上摞起来,一直到地窖顶。摞满后再在上面盖一层草毡,草毡上面再盖一层厚厚的黄土,这样做是为了阻隔空气,最后入口也要用土封起来,这样一个冰窖就算完成了。



另外,跟大家想的不同,:冰并不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寻常百姓在夏天都能吃到冰。


冰窖由于其特殊性,只能打开一次,也就是说打开后里面的冰必须一次卖完,所以买冰的人都需要预约,预约量攒够一冰窖的量以后才会开窖放冰,人们拿一张一张的冰票去取冰。



用冰最多的是饭店,然后是部分家用,再就是走街串巷卖“冰溜子”的小商小贩。济南是国内最早出售汽水的地方,就因为大明湖可以产冰。


冰窖里的冰取完了,人还没走光,门口有一群早等在那里的小孩就一哄而上,去捡地上的碎冰吃。这成了老一辈济南人脑海里不可磨灭得记忆。

古时侯夏天的的冰从哪里来的

在古代,人们在夏天获取冰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冰窖:人们会建造地下储存冰块的冰窖。在冬天,他们会收集冰块,通常是从冰冻的湖泊、江河或积雪中取得。这些冰块会被存放在冰窖中,以便在夏天使用。冰窖的设计通常会保持低温以延长冰块的保鲜时间。

集雪池:人们会在冬天建造集雪池。他们将雪堆积在池子里,并用压实、隔离的方法来防止其融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积雪会逐渐变成冰块。

冰湖:在一些地区有冰湖,冬天会形成冰层。人们可以前往冰湖上切割或破碎冰块,然后用工具装载并储存起来供夏天使用。

这些方法使人们能够在没有现代冷冻技术的情况下,在夏季获得冰块。冰块在古代主要用于制冷食品、饮料以及一些药物和保鲜物品。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