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中,“鉴”的本义是“镜子”。意思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可以作为后世的鉴戒。”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由此之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名句。

应该说,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中华民族非常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反思经验教训,形成对历史反思的文化传统。 “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此后,这一思想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一思想沉淀下来之后,历朝历代的思想家、学者、志士仁人、统治者,都在以不同形式论述践行这一思想。

汉代刘向《说苑》讲:“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其中的“往古所以知今也”这一思想和“以史为鉴”的思想是一致的。晋葛洪《抱朴子》言“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唐房玄龄等人《晋书》讲“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显而易见,“以史为鉴”强调了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从西柏坡出发,率领中共中央前往北京。毛泽东笑道:“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中共中央进京前毛泽东曾多次对人说共产党人不能学300年前的李自成,打了18年仗,做了18天皇帝,而是要长久的做下去。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当做是我党的“进京赶考”,如今,这道题已经做了60多年,成绩是优异的。毛主席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优秀的历史学家,他对共产党人的告诫,可以看出他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深刻领悟。

“以史为鉴”意味着领悟历史演变规律,把握社会发展大势。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态度。明了兴替损益的规律,甚至可以放眼百世之久。即言读史可使人明智,鉴往可预知未来。预知未来,不是虚无,而是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

习近平于2018年11月30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如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十国集团要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引领方向。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应该说,中国有现在的复兴与发展,与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正视历史,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洞察未来把握当下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全文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原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全句的意思是:用铜镜做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着装;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更替,从中吸取教训;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最早应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朝第一诤臣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对朝臣发出的感慨之言。

      《旧唐书·魏徵传》抄录此语。后来,欧阳修、宋祁所编《新唐书·魏徵传》对此略作修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亡更替的规律;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自身的得失。

以史为鉴完整句子出自哪里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译文:

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我把这三种镜子当作宝贝,用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是谁说的

“以史为鉴”的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中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含义是用铜当镜子,可以检查衣冠是否整齐;用人当镜子,可以检查自己的优缺得失;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徵的故事。

“鉴往知来”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意思是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