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奖叫什么名字

中国航天科技人才贡献奖,简称航天人才贡献奖或航天科技贡献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设立的三项大奖之一(另外两项是中国航天科技功勋奖、中国航天科技创新奖),为了表彰相关高校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而颁发的一项大奖,该奖项在航天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

中国航天精神励志故事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委员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曾在全国两会上多次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大声呼吁,也积极关注着科技创新改革、基础研究发展和提升“中国制造”等热点话题。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等3个我国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担任北斗一代、二代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

在孙家栋指挥发射的经历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拍板”。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孙家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大喊一声“停止发射!”发射程序戛然而止,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却发生了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提出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的人生信条。本该颐养天年的孙家栋没有停歇。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多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电视里有一个镜头: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拥抱。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偷偷擦眼泪。

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坚守在航天一线,书写着自己的航天传奇。

中国航空航天界的年轻的科学奇才

一、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二、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

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三、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

四、梁守槃(1916.04.13~2009.09.05),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早年从事航空工程教育。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在发动机技术和导弹总体技术上尤有建树。领导研制成功多种海防导弹,其中一种导弹武器系统被评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主要完成人之一。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五、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中国航天首席科学家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荣获“共和国勋章”。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00年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籼型杂交水稻发明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征镒,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光宪,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谷超豪,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郑哲敏,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2014年于敏,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屠呦呦,女,药学家;赵忠贤,物理学家。

2017年王泽山,火炸药专家;侯云德,病毒学家。

2018年刘永坦,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钱七虎,岩石力学和防护工程专家。

2019年黄旭华,核潜艇专家;曾庆存,大气科学家。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