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品赏析

赏析

  本文是游记,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在各景点中,以对小孤山的猫写最为充分。作者用笔灵活多变,从各个角度写这一江中绝景。既随角度变化显现作者是在江行中览眺景物,又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触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推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写得具体,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诗的最后两句,为陆游文中所引,但诗中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介事,而文中仅作为诗家浪漫想象的妙语,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校。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是凌空飘飏的,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则是脚路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过小孤山大孤山朗读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南宋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写烽火矶的奇异景色。第二段是写小孤山的峭拔秀丽。第三段是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这篇散文线索明晰,层次清楚,对比衬托,相得益彰。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

小孤山大孤山读后感

比较此诗、文,有三点很可以引起我们注意。

一是意象的重叠,江水、大孤山、小孤山、惠济庙、俊鹘等意象在诗、文中均有所表现;

二是形象的差异,诗中出现的几个意象,在散文中得到了更丰富的呈现,如俊鹘,散文中写到“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这种迅且猛的感受在诗中就需要我们通过想象去发挥了;

三是用笔的区别,在写小孤山时诗歌的用笔因体制的限制,只能在点明“奇丽”后,用丹翠凌云、重楼邃殿、帐中美人等略作渲染,而散文中用笔更加灵活多变,从各个角度写小孤山,既随角度变化显现作者是在江行中览眺景物,又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作者把自己的模山范水与征引前人歌咏此地此景的名章佳句结合在一起。

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的特点,以及诗文之别,选择其中一个作诗一首

本文是游记,写山川景物形象,作者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单调重复,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作者还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烽火矶描写了烽火矶的岩石奇形怪状,色彩光亮圆润,主要表现它的“奇”的特点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