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什么意思

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孩子”即语文本体。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败俱伤。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语)因此,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你是怎样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指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对立时,而是相辅相成的。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语文课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语文课便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便失去了情感和韵味。语文作为文化的特殊性:本身既是文化,又是文化载体。语文作为工具的特殊性:是负载着人文性的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

初中语文课改理念-----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就是掌握阅读本领。

人文性就是提高文学修养。统一就是在提高阅读本领的同时提高文学修养,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提高阅读本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会读书,会写作,会做人。围绕这些,把学生融入到语文世界中去,品尝快乐,感悟人生,增长才干,成为栋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工具性:围绕线索组织材料,使文章脉络清晰;选择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使文章言之有物。在写作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人文性:从文以载道的角度,鲁迅弃医从文,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也意义深远。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