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跟其他民族完全不同。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而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中华文化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从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内涵:就是包括具有内陆文化特征的“黄河文化”和带有“海洋文化”特征的“长江文化”。

打开人类文明史,是伏羲创立八卦和四象,使中国率先进入文明社会,西方文明的源头是苏美尔文明,而苏美尔等古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受华夏文明影响而产生,所以说世界文明起源于中国,这也就是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和文化博大精深之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所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第一是文化的悠久性;第二是文化的厚重性;第三是文化的独特性;第四是文化的地域性;第五是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其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征是什么

第一部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学界见仁见智。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主要是由儒家奠定和陶冶的。

就整部中国历史来说,中国社会是四民(士农工商)社会,士为四民之首。

士的变动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动。

士代表、弘扬、实践、坚守了中国人的人文理想,担当着中国社会教育与政治之双重责任。

钱穆先生说:“此士之一流品,唯中国社会独有之,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皆不见有所谓士。士流品之兴起,当始于孔子儒家,而大盛于战国,诸子百家皆士也。汉以后,遂有士人政府之建立,以直迄于近代。”

他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很特殊的表现,就是不需要教堂牧师和法堂律师,而形成一种绵延长久、扩展广大的社会。

这靠什么呢?主要靠中国的人与人之道,靠“人”“人心”“人道”等观念,靠士在四民社会中的作用及士之一流品的精神影响。

“孔子之伟大,就因他是中国此下四民社会中坚的一流品之创始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乡村到城市乃至政府都有士。

“中国的历史指导精神寄在士的一流品。而中国的士则由周公、孔、孟而形成。我们即由他们对于历史的影响,可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精神之所在。”

指导中国不断向前的精神被钱穆称为“历史的指导精神”。

他通过详考历史、对比中外,肯定地指出,士是中国社会的领导中心,一部中国历史的指导精神寄托在士的一流品,一部中国历史主要是由儒家精神——周公、孔子、孟子培育的传统维系下来的。

第二部分

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

周公把远古宗教转移到了人生实务,主要是政治运用上;孔子进而完成了一种重人文的学术思想体系,并把周公的那一套政治和教育思想颠倒过来,根据理想的教育来建立理想的政治。

经周、孔的改造,“五经”成为中国政教之本。

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实务,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

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中国文化是“一本相生”的,其全部体系中有一个主要的中心,即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中国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注重历史的精神源于“五经”。

周、孔重视人文社会的实际措施,重视历史经验的指导作用。

尤其孔子具有一种开放史观,并在新历史中寄寓褒贬,这就是他的历史哲学与人生批评。

孔子促使了史学从宗庙特设的史官专司转为平民学者的一门自由学问,倡导了经学与史学的沟通。

中国历史意识的中心是人。

中国人历史意识的自觉与中国先民,特别是周公、孔子以来的人文自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特别在儒家,历史、民族与文化是统一的。

民族是文化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而历史也是民族和文化的历史。

民族与文化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

中国人对历史的重视,对史学的兴趣及史学之发达,特别是“经世明道”“鉴古知今”“究往穷来”,求其“变”又求其“常”与“久”的精神,来源于儒学。

第四部分

中国传统注重教育的精神源于“五经”。

中国古人看重由学来造成人,更看重由人来造成学。

中国人研究经学,最高的向往在于学做周公与孔子的为人,成就人格,达到最高的修养境界。中国古代文化及其精神是靠教育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

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儒家则把教育推广到民间,扎根于民间,开创了私家自由讲学的事业,奠定了人文教育的规模和以教立国的基础。

中国人教育意识的自觉不能不归功于儒家。

第五部分

中国传统注重融和合一的精神源于“五经”。

中国古人的文化观,以人文为体,以化成天下为用。

“五经”中的“天下”观,是民族与文化不断融凝、扩大、更新的观念。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同化力,表明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终究是极为宏阔而具有世界性的。

这源于儒家的一种取向,即文化观念深于民族观念,文化界限深于民族界限。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中的“和合性”大于“分别性”,主张宽容、平和、兼收并蓄、吸纳众流,主张会通、综合、整体、融摄,这些基本上都是儒者所提倡和坚持的价值。

第六部分

钱穆得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指导精神即儒家精神的结论,是有其可靠的根据的。

他极其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十分肯定地说:“中国思想以儒学为主流”,“儒学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

在先秦思想史上,开诸子之先河的是孔子。

孔子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具体思想方面的建树,更重要的在于他总体上的建树。

他既是王官之学的继承者,又是诸子平民之学的创立者,是承前启后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正是这一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他在先秦诸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整体说来,诸子学标志春秋以来平民阶级意识的觉醒,是学术下移民间的产物。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又将政治伦理化的。

换言之,就是要将王权代替神权,又要以师权来规范君权的。

平民学者的趋势只是顺应这一古代文化大潮流而演进,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主。

因为他们最看重学校与教育,并将其置于政治与宗教之上。

他们已不再讲君主与上帝的合一,而只讲师道与君道的合一。

他们只讲一种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人生,这就是人道或平民道。

在孔孟仁学体系的浸润下,儒家完成了政治与宗教的人道化,使宗教性与神道性的礼变成了教育性与人道性的礼。

第七部分

以上我介绍的主要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看法,值得再三咀嚼。

接下来,我综合张岱年、胡秋原等前辈的论述,提出中国文化精神的六大特点:


第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别性、独特性,又重视和合性、统一性。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善于化解、超越分别和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与协调性,有民胞物与的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爱好和平,从不侵略别人,反对以力服人,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二,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凸显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创造进取。

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绝不懈怠。

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无数的仁人志士奋发前行,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势力与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刚健坚毅精神代代相传。

第三,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第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强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第五,整体把握,辩证思维。

中国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维,有明确的概念、范畴。

古代辩证思维发达,这属于理论思维,包含了抽象过程。

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

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一二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第六,经世务实,戒奢以俭。

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践形尽性,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

又有尊重劳动的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

我看以上六条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个性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反之,如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即多从他受也。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如法学上所谓法系之特殊,如是种种甚多),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本来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无不有差异,亦无不有类同。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三)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此谓中国文化非唯时间绵延最久,抑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国文化形成之一大单位社会,占世界人口之极大数字)。(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北至西伯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葱岭以西,皆在其文化影响圈内。其邻近如越南如朝鲜固无论;稍远如日本如暹罗、缅甸等,亦泰半依中国文化过活。更远如欧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来,亦受有中国之甚大影响。近代文明肇始于十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干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等术)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lcrz.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